(一)著力提升宜昌綜合實力。加快建設世界旅遊名城、清潔能源之都、長江咽喉樞紐、精細磷化中心、三峽生態屏障、文明典範城市,全麵提升區域科創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消費中心、活力中心功能,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做大做強城市經濟,力爭2025年經濟總量突破7000億元,打造中西部非省會龍頭城市和長江中上遊區域性中心城市。
(二)加快建設交通樞紐城市。完善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增強資源要素、商品、服務的流通中轉能力。加快建設宜昌自貿片區、猇亭臨空經濟區。改造提升焦柳鐵路宜昌段功能,推進呼南高鐵、沿江高鐵、十宜高鐵建設,建成鄭萬高鐵興山段、宜昌至鄭萬高鐵聯絡線。建成三峽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加快三期改擴建工程建設。完善高速路網,優化港口功能布局。開展“江鐵海”中西部聯運新通道規劃研究,積極爭取納入國家戰略規劃。
(三)加快綠色聯動發展。優化“宜荊荊恩”城市群區域合作機製,加強城市發展規劃銜接和產業對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協同合作、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開放合作攜手共贏。組建“宜荊荊恩”旅遊聯盟,做強長江三峽、浪漫楚風、民族文化等文化旅遊品牌,推進區域生態文化旅遊協作聯動
附件:關於印發宜昌市“十四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瓊發改規劃〔2022〕453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新增城鎮就業7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5萬人;全島同城化基本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1
劃實施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81個,總投資284.77億元,當期計劃投資240.81億元;智慧城市類30個項目,總投資10.03億元
慶政辦發〔2022〕71號;以中心城市-縣城-特色鎮梯次銜接,功能配套,用地節約的1+7+N城鎮化發展體係發育成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
普府〔2022〕17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3%;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人數超過8萬人;城鄉要素自由流動製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戶限製逐步消除
吉市政辦發〔2022〕14號;城鎮化率達到67%以上;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 95%;城市人口二元現象全麵消除,城市規模結構科學合理
發改規劃〔2022〕960號;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製;大規模開展麵向新生代農民工等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大人口集中流入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位供給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以上,形成1個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1個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92%左右,市域城鎮常住人口達到1200萬人,城鎮化發展方式全麵轉型,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非戶籍人口在城鎮落戶取得積極進展,一主兩副多點的城鎮空間結構更加清晰,城鎮常住人口超過80萬人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5%,經濟實力位列長三角中心區縣級城市前30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2萬元,研發經費占3%
一核即市域發展主體核心;兩翼即兩大產業衛星城;三極即市域三大發展級;一帶即渦河生態經濟帶;兩軸即譙城—利辛城鎮發展軸和蒙城—利辛城鎮發展軸
城鎮化率達到 60%左右,中心城市集聚20萬城鎮人口;融山,水,田, 城,村為一體的國際精品旅遊城市;布局文化旅遊千億級產業和清潔載能產業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63%左右;一城六帶五組團多節點城鎮空間布局和城鎮體係更加優化;達到 50 個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實現城鄉綠色發展顏值更美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1%左右;長三角中軸樞紐地位更加凸顯;城鄉發展差距,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縮小到1.7:1
全市常住人口突破1400萬,服務人口1800萬左右,建設成為全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示範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縮小到 1.85:1 以內
平政辦發〔2022〕47號;優化城鎮空間布局,發展的一心六極多點城鎮格局;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增強城鎮產業支撐能力;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中心城區城鎮常住人口規模達到180萬人,區位條件較好的鄉鎮,培育打造20個左右承擔全市特色產業,鄉鎮城鎮常住人口規模約80萬人
淮城融組辦〔2022〕3號,圍繞2035年建成新階段現代化美好淮北的總目標,新型城鎮化主要發展指標13項,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總體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