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們知道,一直以來機器人領域應用較多、發展較快的都是工業和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向來比較低調。像救援機器人,市場發展就長期處於蟄伏期,那麼近年來,其又是如何成為眾所青睞的對象的呢?其實,救援機器人發展空間和潛力的爆發,既得益於需求的釋放,也離不開技術突破與商用價值的支撐。
救援機器人價值凸顯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不管是核電、化工、礦難、火災、交通等人為事故,還是地震、海嘯、台風、洪水、幹旱等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的各種災害總在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與安全。基於此,為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除了平時要注意自然保護、遵循生產規範、提升安全意識外,災後救援同樣重要。
而傳統的應急搶險救援方式,主要依賴人力。期間可能也會有相應裝備輔助,但人工救援仍然是主流。這就導致,一方麵由於災後空間狹小、環境惡劣等問題,救援人員難以深入現場;另一方麵,二次災害隨時有可能發生,處置稍有不當就可能給救援人員也帶來嚴重安全危害。因此,傳統救援方式也存在不少弊病。
那麼,如何讓刻不容緩的救援工作能得以快速實施,同時又不會產生那麼多的問題和困難呢?這便給了機器人登場的機會。像工業和服務領域一樣,救援領域也可以采用“機器換人”的方式,通過利用機器人參與到礦難、火災、地震、洪水等災害救援場景之中,不僅能夠提升救援效率,同時也能保障人員安全。
相比於人類的血肉之軀,機器人擁有堅硬的外表和靈活的身軀,這使得其既能夠抵禦各種惡劣環境的侵襲,輕鬆進出各種人類無法企及的場所,具備高強適應性。與此同時,機器人所具有的強大功能,也使得其能夠更加專業化和有針對性的實施各種救援行動,讓救援變得更加合理、高效、精準、安全以及全麵。
救援機器人前景廣闊
近年來,伴隨著人工智能、5G、北鬥導航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救援機器人也是逐漸從概念走向了落地。截至目前,國內各類救援機器人研發工作已經基本取得一定成果,水下機器人、地震救援機器人等已經獲得實際應用,此外消防、核電、礦用等救援機器人也已處於演習階段,未來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
2017年,我國科技部在《“十三五”公共安全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將救援機器人作為重大科技裝備進行自主研發,並給予大量紅利支持和政策指導。在此背景下,國內救援機器人開始迎來研發應用的高峰期。在此期間,消防機器人和無人機日漸落地消防隊,同時地震救援機器人也在四川迎來實用。
除此以外,我國由北京理工大學、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西安科技大學等單位研製的礦用機器人也成功問世;由中廣核集團牽頭研製的核電救援機器人也成功驗收;以及水下機器人也隨著“潛龍號”係列的應用取得了不斷發展。總而言之,在政策、需求等的不斷支持下,我國各類救援機器人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不過,雖然救援機器人相關的技術、需求和政策都進展神速,市場空間也越來越廣闊,但實際真正落地的應用並不是很多。其中,大部分應用都還處於演習或測試階段,大規模的商用普及未曾出現。這從一方麵透露出我國救援機器人發展需要經曆的難關還有很多;但從另一方麵,也表明未來發展前景還很巨大。
救援機器人未來趨勢
那麼,我們要如何將廣闊前景轉化為現實呢?智能製造網認為,首先要從解決製約救援機器人落地的技術問題入手。目前,機器人不僅存在移動性、感知性、通信續航等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同時根據機器人類別的不同,其還麵臨獨特技術障礙。這些問題導致機器人落地困難,接下來我們還需要針對性的解決。
麵對共性關鍵技術,我國需要從行業層麵出發,結合政府、企業與資本的力量,共同加速技術合作研發與突破、完善相關標準製定。而針對每一類救援機器人的獨特問題,例如消防機器人的防火問題、礦用救援機器人的防爆問題、水下機器救援機器人的抗壓與密封問題等,則需要我國重視細分領域的技術發展。
其次,也需要我國救援機器人遵循市場發展需求和趨勢。在上述共性與特殊問題作用下,未來救援機器人勢必朝著產品多樣化、功能集成化、行為自主化、任務協同化、裝備輕量化、續航持久化等趨勢發展。我國相關企業需要緊跟趨勢、把握機遇,讓救援機器人能夠迎合未來應用需求,成為應急救援的新利器。
總而言之,在需求不斷釋放、政策持續推動、配套技術加速成熟的背景下,我國救援機器人要想走出蟄伏期,實現真正的規模化普及應用。不僅要解決現有存在的一些技術問題之外,也需要緊跟未來發展趨勢。此外還需要從人才、配藥設施等角度出發,不斷予以補足和優化。隻有如此,發展才能真正的走向成熟。
機器人招商Disinfection Robot機器人公司機器人應用智能醫療物聯網機器人排名機器人企業機器人政策教育機器人迎賓機器人機器人開發獨角獸消毒機器人品牌消毒機器人合理用藥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