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的Wang利用深度強化學習算法和視覺感知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移動機器人(如圖3(a))在非結構環境下的移動操作[7]。作者將移動操作過程看做一個標準的強化學習問題,首先通過雙目相機通過DOPE獲取目標物體的6D姿態p以及機器人本體的當前狀態st,接著通過基於PPO的強化學習算法預測機器人的本體,機械臂以及機械手的運動並控製機器人本體運動,最後機器人的運動狀態st+1和響應rt,其中響應主要包含了整個係統的控製響應rctrl、機械手末端的位置響應rdist以及抓取狀態rgrasp(如圖3(b))。最後作者在仿真環境和真實環境下測試了不同高度下的抓取成功率,在仿真中,立方體的抓取效果最好達到了90%的成功率,而球類物體較差僅有60%左右,而在實際測試過程中,在姿態估計正確的前提下可實現目標物體的成功抓取(如圖3(c)(d))。
德國伯恩大學計算機學院研製的遙操作輪腿複合的移動操作機器人可通過遠程操作平台完成各種複雜操作任務
假肢腕設計的有效基準能夠做3自由度運動,即旋前/旋後、屈伸和橈側/尺側偏移,未受影響的腕關節,其最大活動範圍通常在76度/85度
旋轉器用於使終端設備沿前臂的縱向放出或滾動,而屈肌使終端設備彎曲或俯仰, OB棘輪式旋轉手腕,被動腕部裝置的鎖定也可以通過使用不可反向驅動的機構來實現
2自由度腕部由一個與旋轉器串聯的屈肌單元組成,形成一個U型關節。其中一種設備是OBRoboWrist ,它可以同時鎖住前旋和屈曲,當解鎖時,還可以通過轉動手腕上的項圈來調節運動產生摩擦阻力
3自由度人工手腕在某些方麵優於人類的手腕,如運動範圍或扭矩輸出。盡管一些假肢在設計中加入了3自由度手腕,但串行3自由度手腕設備在機器人應用中更普遍
具有相同數量自由度的設備之間進行比較時,串行機構往往比並行機構更長,對於串行機構,運動範圍和扭矩規格通常簡單地由執行機構的選擇和基本形狀幾何決定
假肢需要直接的人類互動來發揮功能,而機器人手腕則完全是主動的,假腕還包括外部可調節功能,如可調節摩擦或鎖定;機器人手腕的任何調整通常都是在控製係統內完成的
由於軟體材料的發展,靈巧手也開始柔軟起來,如柏林工業大學研製的軟體、欠驅動、柔性多指靈巧手、康奈爾大學研製的軟體多指靈巧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製的軟體多指靈巧手
環境感知技術:機器人感知環境及自身狀態的窗口、運動控製技術:定位導航與運動協調控製、人機交互技術:人機有效溝通的橋梁
宋雲峰博士分享了LDV激光測振及3D視覺傳感技術在智能機器人中的應用,主要介紹了智能機器人光學感知技術、LDV激光測振及3D視覺傳感技術原理及產品介紹、應用案例分享等內容
新型智能抓取機器人,結合深度學習方法,賦予機器人主動探索感知的能力,解決了Affordance Map缺陷,提高了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下的抓取成功率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的神經形態芯片Loihi,開發出了一種人造皮膚,使機器人能夠以比人類感覺神經係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